在“十三五”期间,生态与环境学院通过将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谋划特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学科群运行机制,激发学科发展活力,使得学院建成高水平的育人平台,学术创新能力和成果产出水平显著提高,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及云南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成效,并且在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初步建成我国高原山地生态学研究和教学人才高地,引进长江和杰青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2人,在5个重点领域初步建成以国家级人才领军、以优秀中青年为主体的学科领域团队。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学院拥有国家级和省级课程13门,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人类与生态文明》累计选课 8 万余人次,覆盖全国 300 多所学校。全校上线生态文明通识课程 60 余门,为 2 万余人次提供了通识教育。出版各类教材17部。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项、NSFC-云南省联合重点基金3项、重点研发课题2项;在生态环境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Nature子刊3篇。科技奖励持续增加,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与云南高质量发展,围绕长江大保护、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高原特色农业、跨境生物生态安全等国家战略和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交咨询报告10余份,完成滇池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防控、跨境生物入侵防控等10多项关键技术体系。
在国际合作方面,学院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签订了“3+1”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加拿大温莎大学联合申请的“中加联合水生态及流域管理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新增3个省级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为迎接此次党代会,生态与环境学院经各支部推荐、党委会讨论、党员大会选举、学校党委组织部批复、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公示等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展望未来,生态与环境学院在“十四五”规划和新一流“双一流”建设中将努力在植被与景观动态、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进化与生态适应、生物入侵与跨境生态安全等领域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学术影响的成果,成为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高原湖泊与山地生态学研究重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生态学科研与教学融合发展科技创新高地,逐步打造国家级战略科学家群体,成为我国生态学人才培养高地、高效高质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学院还将进一步聚焦上述5个研究领域开展重点攻关,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紧密围绕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建设,优化提升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进化与生态适应、生物入侵与跨境生态安全3个研究领域,通过引育并举进一步强化植被与景观动态、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2个研究领域,逐步建立云南大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