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历
师生风采 云大首页 > 云大风采 > 师生风采 > 正文

【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景:在朴素的世界里钻研自己的领域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0日  []

陈景院士简介

陈景,1935年3月9日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贵金属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

陈景于1958年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的昆明工作站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至1979年担任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室副主任;1979年至1988年担任昆贵所冶金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至2002年担任昆贵所冶金研究室冶金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1991年至1997年担任原有色总公司贵金属冶金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进入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陈景长期从事铂族金属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及相关物理化学研究。


陈景院士对母校云南大学的寄语

在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将到之际,我希望云南大学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为国家出成果、出人才方面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景是一位国民度极高的院士,近几年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接手被严重砷污染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治理,最终让阳宗海砷含量达标。

这只是86岁的陈景六十多年科研生涯中被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他还有很多闪光的、勇攀高峰的经历,被印在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进程里。那些艰难爬坡过坎,偶尔也被记录在报章媒体中。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这位院士功成名就之前和之后在探索和创造什么。今天,这位院士的身体一天天衰老,但生命的活力始终如初。

陈景在办公室

古稀之年“跨界”治理阳宗海

位于昆明北市区某小区的家里,陈景戴着黑框眼镜,神情和蔼,从外貌上看,他和其他老人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唯一不同的是,他离不开氧气瓶。即便如此,陈景总是拒绝拄拐和搀扶,话里带着洒脱。

采访陈景,绕不开他和团队“跨界”治理阳宗海。

阳宗海,距离云南昆明36公里,水域面积31.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6.17亿立方米,是云南省第三大深水高原湖泊,也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

2008年,阳宗海发生震惊全国的砷污染事件,彼时砷浓度高达0.128mg/L,清澈的湖水被具有致癌毒性的砷污染,水质从多年来一直保持的II类下降为劣V类。

大型地表水砷污染的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有效的技术和治理经验可借鉴。云南省曾在2008年10月对治理阳宗海砷污染进行全球公开招标,50多家单位前来应标,最高报价达70亿元。即便要价如此之高,在充分认识治理难度后,这些单位纷纷退出。

听闻此消息,年过古稀的陈景心里不是滋味,回到实验室后,研究冶金分离提纯半个多世纪的他琢磨能不能“跨界”为阳宗海治理做些什么。

彼时,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将阳宗海湖体砷浓度降到0.050mg/L以下,陈景不服老,决定试试。他多次试验后发现,将三氯化铁喷洒至水体后生成铁砷共沉淀物,再经过一系列相变,污染物就会以矿物的形式,稳定地存在湖底。他将这种方法称为“原位治理技术”。

陈景自信通过这种方式能“治疗”好阳宗海,他将自己不断追求的过程归结为好胜心使然。2009年7月,他领衔的项目组正式接手阳宗海治理工作。那两年,陈景充满了紧迫感,他们每天用10艘喷洒船分2次在阳宗海地毯式喷洒铁盐溶液,在污染源未完全截断的情况下,全湖砷浓度从劣V类水质的0.128mg/L降低至0.049mg/L,最低时降至0.021mg/L,湖体水质连续保持在II至III类。

一期任务完成,但未能把阳宗海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II类标准,陈景并不满意。2017年6月,云南大学再次启动阳宗海污染二期治理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原位修复,阳宗海全湖的平均砷浓度下降至0.030mg/L,水质明显好转,达到了地表水II-III类标准。

“我非常满意,因为我们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谈及治理的不易与艰辛时,陈景说是信念支撑着他向前走。

今年1-5月,阳宗海全湖平均砷浓度降至0.023mg/L。陈景身体不允许,没办法去阳宗海实地查看,但他从学生那里听说,湖水碧绿清澈,岸绿景美,时隔多年,再次成为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陈景在阳宗海

坚韧性格造就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5年,陈景出生于云南大理一个书香世家,1948年进入云南省立大理中学(现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就读。中学时代留给他的印象很美好,在那个精神匮乏的年代,常有京剧团在大理演出,陈景迷上京剧,也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持与不易。这种坚持与不易影响了后来的陈景,推动他在求知路上坚韧地走下去。

1954年,陈景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195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的昆明工作站(现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工作,从事铂族金属冶金分离技术的开发和理论研究。2005年回到母校云南大学,继续从事该方面研究工作。

铂族金属有钌、铑、钯、锇、铱、铂等6个元素,在国防安全和工业生产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与庞大需求形成反比的是,铂族金属在我国始终是最紧缺的矿种之一。搜索资料发现,我国铂族金属矿产资源远景储量350吨,仅占世界总储量的0.77%,远景储量的0.44%。

作为重要战略金属,铂族金属相关的科研与生产是紧迫的课题。1964年,陈景前往甘肃金昌,前往中国第一大镍矿——金川镍矿,从事从二次铜镍合金提取贵金属新工艺的研究工作,以提高铂、铑、钯等贵金属的分离效率。

金川镍矿被发现于1958年,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之一,镍金属储量550万吨,列世界第8位。这里的矿石中还伴生有钴、铂、钯、金等19种元素。

承担起这项国家重点项目后,陈景放弃节假日,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夜间还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独自进入戈壁滩中的车间做实验。最终,整个工艺流程被打通,陈景的坚韧再次被证明。

陈景在阳宗海

1985年,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因为在冶金分离中的突出贡献,1997年,陈景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与完成过国家急需的硝酸工业废铂催化网再生工艺和工业试验研究,研究提出的处理云南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全湿法新工艺使中国第二大铂族金属资源有了可开发利用的创新技术……回顾六十多年的科研历程,都是陈景一生为国为民、不断攀登的体现。

一项项成果离不开科研的严谨。在陈景看来,只有严谨负责的科研态度,才能产出经得起验证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创新进步。云南大学副研究员王世雄做陈景的学生已13年。“他的严谨,对科研的坚韧执着,是我最敬佩的。”王世雄说。

计算氢分子键长公式,是陈景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个公式的提出,为他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便利。为得出这个公式,陈景做了大量的高等数学计算。王世雄曾数次去老师家里收集手稿,先后收到90多份,约1000多页。

看得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陈景对待科学研究的钻研和认真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因此成为很多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榜样,如今他的学生正带领着更年轻的科研团队,继续着冶金分离技术的研究,用他的科研理论和科研精神影响着年轻人。

陈景在家中。人民网 曾智慧摄

倔强老人还想再攀高峰

“不敢当,我只是以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每每提到成就,陈景总是谦虚地说。

他1961年入党,党龄已有60年。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陈景用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话激励自己。

回首岁月,这句话在陈景身上真切地体现出来。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青年学子呕心沥血、甘为人梯,积极参加课题组的学术讨论及学院的教学研讨,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出谋划策。学生们都说,学校、家、实验室,陈景每天的生活三点一线,真正做到了踏踏实实做人,朴朴实实生活,认认真真搞研究。

生活中陈景很节俭,王世雄说,有一年去北京开会,主办方送给老师一个手提包,他提了整整20年,后来拉链坏了,修不好,在学生们的劝说下,才捐到云南大学档案馆,被当作实物保留下来。

衰老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放到谁身上都一样。陈景亦如此,工作了大半辈子,他没有享受过晚年生活。这两年身体抱恙,出不了门,他重拾京剧,一天不听,就会犯瘾。他还喜欢书法,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的专家还曾给予其高度评价。

但,他还是把更多心思放在专业研究上,他说自己现在还是老骥伏枥,还是想攀高峰。“只要眼睛还能看得到,耳朵还能听得见,脑子还能思考,就一定要为子孙后代再做一些事情。”他轻轻皱了一下眉头,颇为动情地说。

然而,衰老是陈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近几年,他总是被人簇拥,家里拜访者络绎不绝。光环之外,陈景说自己不喜欢被抬高,“我没把自己看得很伟大。”

他目前最挂念的是滇池治理,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为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老百姓和国家对我这么重视,我必须要有新突破才满意。”末了,这位倔强的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