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十三五期间,学校充分利用一流大学建设和部省合建契机,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校”之路,瞄准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聚焦人才引进和培养两个重点,做好引人、育人和用人三篇文章,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区域人才高地,取得积极成效。
一、总体情况
十三五期间,共引进各层次人才180余名,其中柔性引进院士5人,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项目入选者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学校国家级人才总量成倍增长,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始终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在大力实施精准引人的同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搭建了“特聘教授”“东陆学者”“青年英才”“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完善的校内人才培育体系,近700人先后遴选纳入校内人才计划给予专项支持,选派300余名教师到国(境)外进修访学,为校内人才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学校将人才队伍建设既作为队伍建设的工作来抓,又作为改革的重点工作加以部署和安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人才工作和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引进人才倒逼学校改革,构建了一套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能进能出的淘汰机制、奖优促勤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做好管理服务、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三篇文章。
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通过引进和培育,学校初步形成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政治学与边疆问题研究几大人才高地。学校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天文学研究中心和古生物研究中心三个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4的突出成绩,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数实现历史性突破。获批科技部“国家光电子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教育部“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西南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国内最完整的“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别研究体系,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缅甸、老挝、尼泊尔、孟加拉国和印度五国语言版本的翻译出版和推广工作。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阳宗海砷污染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等成果直接服务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建章立制,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要求,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和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出台系列文件,运行效果良好。
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出台《云南大学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落实在选人用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评优评奖、职称评审等各个环节。
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和薪酬分配方面,出台《云南大学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云南大学教师岗位基本工作量要求及核算办法(试行)》,《云南大学绩效工资分配管理暂行办法》《云南大学二级单位年度奖励绩效分配办法(试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充分体现绩效导向、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有效激发学校教职工的内生动力,着力构建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能进能出的淘汰机制、奖优促勤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云南大学“东陆学者”支持计划实施暂行办法》《云南大学“青年英才培育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云南大学“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云南大学师资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搭建了完备的校内人才支持培育体系,结合人才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分层次对人才进行培养。通过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成效明显。
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出台《云南大学引进人才实施办法》,聚焦海外和国内两个人才市场,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产生了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方面,出台《云南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暂行办法》《云南大学引进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认定办法》。通过政策的调整优化,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将精力集中到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上;促使各学科人才梯队结构不断优化,避免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人才断层,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引育并举,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通过实施校外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院士、国家“千人”“万人”“长江”“杰青”“优青”“青千”“青年拔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7人,柔性引进聘用优秀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余名。新增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各专项人才405人。
通过实施校内人才培养计划,搭建完备的校内人才支持培育体系,新增“特聘教授”“东陆学者”“青年英才”“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348人,新增博士后247人,大力推进校内人才队伍建设。
(三)设置特区,探索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设立民族学、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学科群、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科群、生命与分子科学学科群和天文学等五大学科特区,指导上述特区制定并出台《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特区人才引进和人员聘用管理办法(试行)》、《云南大学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学科特区人才引进办法(试行)》、《云南大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科特区学科方向带头人及工作人员聘用管理办法》等人事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办法,通过学科特区新的机制体制改革,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国际交流、人事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殊保障,做到门槛最低、限制最少、政策最优,全面激发学科特区人才队伍的活力,助推一流大学建设。
(四)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加强师德学习贯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形成党委行政齐抓共管的合力;健全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出台《云南大学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落实在选人用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评优评奖、职称评审等各个环节。
面向未来,围绕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任务,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和要求,坚持人才强校,以培养学科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人才为重点,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完善和健全人才成才机制,建设学科人才高地和区域性人才高地,以一流的师资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