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党委领导班子坚决贯彻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凝心聚力,瞄准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聚焦一流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与科研产出、一流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校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教育新高地。
(一)全员参与的国际化新格局初步形成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通过实施覆盖师生与管理干部,课程与科研等全领域的8项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师生主角的全员参与国际化新格局;构建了高效运转的国际学生培养、区域国别研究和学术文化交流三大体系;成为省内唯一一家获国务院授予有限出访来访外事审批权的高校。全校36个教学科研单位中27个有至少1个深度合作的海外院校机构或长期国际合作项目;全校具有海外留学、访学、培训经历的教师达全校教师总数的43%;全校每年派往国(境)外学习交流的学生人数由“十三五”初期年均300余人增长至年均1100余人。
(二)“留学云大”计划成效显著
学校招收国际学生的专业涉及22个学院50多个专业,建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以及进修生等多层次的国际学生培养体系。全校在校国际学生人数由“十三五”初期的年均1600余人增加至“十三五”末期的年均2400余人,国际学生人数及学历国际学生人数均为云南高校之最。学历国际学生占比不断提高,从2016年的25.83%增加到2020年的66.55%。全校73.78%的国际学生来自南亚东南亚地区,生源国覆盖南亚东南亚地区多数国家,较好地支撑了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民族学”“生态学”等高校研究生和丝绸之路招生专项,新设立2个全英文授课博士生项目。
(三)学生海外经历提升计划助推人才培养内涵发展
“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学生海外游学项目使全校赴海外交流学生人数在“十三五”末实现大幅增长,达到年均1100余人,增幅达272%。实施了一批人才培养国际化项目,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多层次的学分互认和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并积极组织优秀学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更多学生提供赴海外高水平大学研修深造的机会。学校入选教育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首批基地院校,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通晓国际惯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搭建了全链条国际合作平台,通过扎实开展基地建设,学校实现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零”的突破,已成功推送9名学生到各类国际组织实习或担任志愿者。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得到加强,非语言专业学生参加外语类竞赛并获奖的人数从2018年的116人增加到2019年的1229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一流人才初见成效。
(四)师资和课程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流引智平台基本建成。“十三五”以来引进外籍师资571人次,其中外籍院士4人、外籍长江学者2人。一流学科重点引进外籍博士后56人,80%为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青年科技人才。引智项目数量和层次维稳向好。“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级引智基地项目1项、外专个人项目3项、云南省兴滇人才项目高端外国专家专项17项、引智成果推广项目6项、外专引智项目12项、“智汇云南”重点项目10项、基础研究专项-面上项目1项。优化引智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为外籍师资提供优良的教学研究条件和同质化的管理服务。
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学校先后与泰国清迈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和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综合或学科排名进入世界前200的高水平大学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优质海外教学资源,开展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和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国际认证证书嵌入式课程教学,为本科生就业和出国深造提供更多高含金量的技能与资质。
“十三五”初期学校全英文或双语课程为尚为空白,至2020年立项认定52门该类课程,并陆续引进70余套优质国际专业教材,反哺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创新。
(五)“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特色突出
学校统筹建设以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缅甸研究院、印度研究院为中心的大国际关系学科,着力打造聚焦澜湄地区、缅甸、印度、孟加拉国、南亚东南亚和伊朗研究的8个教育部备案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打造1个聚焦非洲研究的中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支撑智库以及1个省部共建“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完成了近20个应用和基础性研究课题并连续举办西南论坛、澜湄合作系列活动、中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坊以及中非生态保护研讨会等多个特色突出的品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十三五”期间学校完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综合调查和数据库建设,承接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亚洲经典著作互译和中华经典著作外译项目。南亚东南亚语种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在印地语等七个非通用语专业采取“语言+国别研究”和“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精通对象国语言、熟知对象国国情、拥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六)科研国际合作显著提升了学校国际显示度
通过增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学校的国际显示度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建成了一批高水平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平台,包括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院共建的国家光电子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和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共建的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共建的云南省喀斯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加拿大温莎大学共建的云南省高原湖泊与流域生态修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缅甸曼德勒大学共建的中缅资源利用与保育联合实验室以及与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等共建的中尼地理资源联合实验室等。开展了一批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国际联合科研项目,如与欧洲南方天文台以及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大视场巡天相机研制项目,由学校科研团队创立的为解决西南水电开发生态约束和周边国家跨境纷争提供科技支撑的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与河流生态安全维护理论体系以及国际河流梯级开发区域及跨境生态安全综合调控技术模式等。
“十三五”期间学校共举办各领域国际学术会议58场,包括举办“2019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暨美洲华人生物学家学会研讨会”,举办“2019年亚太民族学与人类学国际研讨会” 以及举办“西南论坛”等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会议。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并作学术报告的人数从“十三五”初期的年均100余人增加到末期的年均350余人。学校教师近年先后获得美国生态学会“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the Whittaker Distinguished Ecologist Award)”和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哈德森奖(Hudson Award)”等国际大奖,并有一批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天文联合会、亚太质量保障组织(APQN)、亚洲音乐学会(Council for Asian Musicology)等重要国际学术机构任职。
师生每年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不断增长,高水平论文数量不断创造新高。《自然》杂志研制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显示,学校年产出索引期刊论文数从2016年的15篇增长到2021年的122篇。
(七)中外文明互鉴西南通道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深入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云大计划,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推动人文交流、学术合作、国际传播在南亚、东南亚更好地发展,打通文明交流与互鉴的西南通道。“十三五”期间4所孔子学院(课堂)设立47个教学点和9个HSK考点,年均组织艺术节、教育展和文化展示活动150余次;创新办学模式,汉语课程逐步进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并更多服务当地社会需求,与印度、孟加拉、缅甸、伊朗等国合作开展中文+商贸、中文+文秘、中文+酒店管理、中孟文+桥梁工程等中文+项目。
依托孔子学院建成“中孟研究中心”“中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中孟)南亚研究中心”“孟加拉中国学研究中心”“缅中友好职业技术学院”“中伊人文交流中心”等人文交流平台,举办各类中华文化体验营,中孟、中缅艺术家同台交流互赏的丝路彩云、丝路放歌、丝路之春系列活动成为品牌活动。举办汉教菁英工作坊、文化使者培育中心、中孟语伴计划等项目,促进师生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每年储、培、派、管孔院院长、教师、志愿者100余人;服务我校外语学科、区域国别学、民族学等专业的赴外实习和联合培养,国际学生招生,生态学、农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联合实验室建设及联合科考、技术培训;积极申报并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创新及重点项目,联合使领馆召开伊朗、孟加拉、缅甸中文教育及汉学、中国学研究研讨会,推动国别区域研究;中孟合作开发“走进孟加拉国”“走近中国”系列课程,逐步填补相关国别体验通识教育空白。
(八)“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成功创建并初见成效
学校于2018年12月在昆倡议成立“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15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120余所大学成为联盟成员,成功打造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人文交流机制。作为联盟常设秘书处,学校开展了大量务实工作,包括举办2届大学校长论坛,配合云南省辐射中心建设举办“高等教育区域国际化发展论坛” 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分论坛,组织联盟高校学生“体育文化交流周”“校园联合抗疫”线上研讨会、发起成立“新工科”“创新创业”和“新闻传播”教育分委员会、倡议举办大学联盟会商机制,联盟成为学校一流大学评估的10个支撑案例之一,成为云南省“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教育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
依托联盟建设,学校不断加入主流国际大学联盟“朋友圈”,先后成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等多个联盟的会员或观察员,成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重要助推器。
(九)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能力大幅提升
通过全力建设区域国别研究高端智库,承接外交部、中联部等组织的多场赴周边国家的外宣活动,充分发挥公共外交职能,大幅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其中,学校组织师生在国家主要领导人赴印度参加第二次中印非正式会晤及赴缅甸访问等重大外交活动中积极开展外宣和预热工作,孔子学院(课堂)多次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为国家重大外交活动做出了应有贡献。
学校倡议成立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期间适时举办校园联合抗疫线上研讨会,联合联盟成员院校发表《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联合抗击新冠疫情的倡议》,举办“我的抗疫故事”短视频/文章征集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12个国家59所高校的积极响应,是全球大学就抗击疫情的首次联合发声,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等国内主流媒体和14家海外英文媒体广泛报道。发出了团结抗疫、反对以邻为壑的时代强音,为引导国际舆论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疫情之下国际合作交流有新作为
国际合作交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保持了交流不断线、合作有进展。通过组织高质量线上国际课程、海外实训和科研项目,举办线上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建设在地国际化。通过实施国际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趋同化国际学生管理体制。扎实推进国际学生线上教学、有序返校和疫情防控工作,疫情以来国际学生招生和培养质量稳中有升。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每年承办省政府活动3次以上,保持在国内第一方阵。区域国别研究入选省级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