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云南大学立足边疆民族地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定位,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以提升学科综合水平为目标,围绕“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人才”的科技链,强化有组织科研,以科技平台为载体打造科研团队、依托团队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围绕重大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并培育高端科技人才,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助推“双一流”建设。
强化重大科研平台建设
学校紧盯生态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发展前沿,把握“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新时代云南省情新内涵,建设世界一流研究中心、筹建国家级重要科研平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一是建设世界一流研究中心。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打造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古生物研究中心以及天文学研究中心三个世界一流研究中心。
二是面向未来积极筹建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导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需求,深入实施 “学术兴校”战略,积极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野外监测台站、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学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着力提升科学前沿重大理论和重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能力。
三是建成了一批特色科研平台。依托云南大学优势研究力量,结合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申报和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科研平台。其中在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领域新增“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材料领域建成“国家光电子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生态学领域建成“云南亚洲象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逐步建成特色优势鲜明、彰显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目标的科研平台体系。
开展以目标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突破
遵循科研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导向“双轮驱动”的科学发展规律,加大力度组织培育“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交叉引领”的重大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交叉学科群,激发了基础研究创新力,先后取得了系列基础研究理论突破,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和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19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等重大奖励,在古生物学、生态学和生命科学领域逐渐形成世界学术高地。2021年以来,云南大学在Nature、Science、Cell、PNAS发表论文8篇,发表子刊论文30余篇,申报的“寒武纪特异保存化石与节肢动物早期演化”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云南省本年度唯一荣获国家奖的项目。
加快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学校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亟须的关键技术突破为导向,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水平学术研究为支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提高成果转化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科研经费获取能力逐年增加。一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深化科技研发。先后研发了吸附法原位治理高原湖泊砷污染技术、生物入侵防控技术、脆弱生态系统保育等多项关键技术。二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推进跨境生态安全科技攻关。破解了国际河流水文生态变化归因及跨境影响、水资源分配与利益共享、水安全与生态安全保障等重大难题,有效服务了国家地缘合作。三是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耕多年生稻技术研发推广,“多年生稻23”入选全国水稻生产主推品种,“云大107”在乌干达获国家品种审定,在我国南方9省及“一带一路”沿线14国推广种植30多万亩,推广应用潜力巨大。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社会服务。积极与企业合作研发疫苗、术后镇痛药、靶向治疗癌症药品、治疗痛风药物等多种重要药物。
实施有组织的重大项目培育计划
依托已建科研平台和优势人才资源,面向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需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通过前期培育,积极组织申报获批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2年在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数学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先后获得三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个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三个联合重点基金项目等,多个类型项目实现了云南高校新的突破,代表着学校在实现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西部高校排头兵、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高地的目标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
围绕云南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重大需求,深入推进校校、校地和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高效推动云南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推进知识产权强校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部署,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体系,建立效益导向的知识产权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知识产权质量。近年来,我校在关键技术领域培育了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对重点学科、重要领域、重点项目自主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按照“重点团队+重大重点项目+龙头企业”模式,培育高质量成果,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用科技创新推动云南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我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初见成效,2022年转化了两项千万级科技成果。其中生物农药“杀线虫芽孢杆菌”农药登记证以一千一百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山东思锐生物,创下我校单笔转让金额最高的记录。“云大25”和“云大101”两个多年生稻品种权以技术入股形式和华大基因合资成立“深圳华大云谷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二千零六十九万。三是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聚焦需求,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促进校地、校企、校院融合发展。近五年来,我校为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1000余项,为解决重点产业难题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贡献了云大力量。
积极培育战略科学家团队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注重以平台吸引人才、项目培养人才,引培并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完善和健全人才成长成才机制实现,高层次人才突破性增长,初步形成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政治学与边疆问题研究、天文学五大人才高地,尤其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了高水平人才群体。2021年,我校张克勤教授成功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迅速增长。学校在生物学、生态学等优势学科方向先后建成了科技部微生物与线虫互作机制创新团队、教育部天然产物及类天然产物合成创新团队以及其他各级省部级创新团队或智库41个,有力支撑了科研工作有序开展。